雷電殺手之謎
百萬分之一秒 瞬間“擊透”人體
4月8日清晨,62歲的謝保仁和61歲的老伴推起助動車準備回家,當他們走到離蝦塘不遠的水泥橋上,遠處傳來幾聲悶響,卻并沒有雨點。 突然,一道刺眼的亮光劃破天空……
目擊者稱,閃電過后,剛剛還在遠處橋面上推車行走的兩個人,突然“消失”了。剎那間,謝老漢的老伴當場死亡,而謝老漢與死神擦肩而過。這個殺手,正是比太陽熱5倍,以每秒106米速度行走,綿延數十里的閃電。
跟蹤雷電殺手
4月16日,中國氣象局大氣探測技術中心地面觀測室主任馬啟明,指著紅黃閃爍著的小點說:“你看,貴陽剛剛閃電一次。再看,南昌閃電兩次。”小點越來越快地閃爍著,密集得連成片,片跟片的顏色不同。紅色表示非常頻繁,每分鐘大于6次閃電;橙色表頻繁發生,每分鐘3到6次閃電;黃色表示偶爾發生,每分鐘1.5到3次閃電;藍色表示很少發生,每分鐘少于1.5次閃電。這就是我國與國際水平幾乎同步的雷電閃電定位監測網。
盡管這張監測網畢竟落后閃電近一秒,意味著監測永遠是“馬后炮”。而預報雷電發生的精確位置、時間、頻次這一世界難題仍沒解決。“所以,老漢這一劫,終是躲不過的。”馬啟明說。
盡管,謝老漢事發的前一天,上海就發出了雷雨天氣預警,可雷雨天氣預報不代表雷電預報。這張監測圖也不全是“百無一用”,從這個系統,看顏色的分布和過渡,可以預測出雷暴發生的大趨勢和走向,但這僅僅是“大趨勢”而已。沒人知道下一個被雷電擊中的會是誰。
誰是下一個受害者
我們不能確定下一個受害這是誰:相隔一堵矮墻,兩個人聊天,一個人一句話沒說完,被雷當場擊死,另一個人安然無恙;兩頭牛相距僅一米一頭牛瞬間被雷擊斃,另一頭牛渾然不覺,悠然吃草。“有時候找不出原因,雷電殺人的隨機性太強。”這個防雷工作者對“雷公”充滿了敬畏。
據統計,人遭雷擊的幾率是60萬分之一,馬啟明卻不太認同這個數字。人遭雷擊的幾率應該和所在地區有關,因室內和戶外活動而有差異。遭雷擊雖然是“小概率事件”,但誰也不能保證“雷一定擊中身上帶鑰匙的那一個,不擊中不帶鑰匙的”。
馬啟明的解釋是,謝老漢的老伴可能遭遇了雷電電流通過的主通道,而老漢是感應到電流的沖擊波。電流有時在幾百萬分之一秒的瞬間“擊透”全身,心臟等器官還沒來得及受損,人可能就活下來了。距雷擊點的遠近、步伐大小、個體體質等都影響遭受雷擊傷害的程度。
奧運賽場首次使用大氣電場儀
“謝老漢的悲劇”幾乎每年都在足球場上演。2004年3月10日,中國足球運動員1.88米的江濤在新加坡訓練時,被雷擊中當場死亡。
因為擔心足球場悲劇在北京上演,2008年,北京奧運足球場區半徑3~5公里范圍內布設5臺大氣電場儀,監測大氣靜電變化,一旦有雷電發生的可能,比賽就會取消。“這是我國在體育事業上首次使用大氣電場儀。”馬啟明說。
但機器也會說謊。“大氣電場儀誤報率很高。”馬啟明說,盡管我們對雷雨天氣的預報至少能做到提前10個小時,但地面太復雜了,機器很難精準地找到雷擊落地的具體位置。
除了找雷,科學家還熱衷于“引雷”。現在,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的科研人員,用發射“脖子上纏著鐵絲,幾十厘米長的小火箭”引雷,在基地里建一所小房子,把各種防雷設施安裝好用來引雷,實地考察防雷設施的有效程度。整個過程只有1秒鐘,每秒鐘能拍攝5000張照片的高速照相機拍攝了全過程。這一技術水平僅次于美國和法國,居世界前列。
200年前富蘭克林放風箏引雷,然后發明了避雷針。如今科學家“人工引雷”,則可把雷電的破壞力引導到指定位置并加以釋放。人工引雷產生的強大電磁輻射,可誘發種子基因變異,應用于人工育種技術,可大大低于太空育種的成本。
天上掉餡餅?
雖然雷電帶給人們不可預測的災難,但也有人覺得雷電是“天上掉下來的餡餅”。平均一次雷電發出的功率達200億千瓦;三峽水電站裝機總容量為1820萬千瓦,只有一次雷電功率的千分之一;全世界每秒就有100次以上的雷電現象,一年里雷電釋放的總電能約為17.5億千度。若一度電的電費為0.30元,全世界一年的雷電價值為5.25萬億元,這是一筆巨大的財富。
很多人認為,雷電的最大用途就在于此,雷電最前沿的科學就是如何收集它。
“其實這是個認識誤區。”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的一位研究員說,雷電時間極短,人類無法捕捉這種電能。另外,一次閃電的總能量只能讓5個100瓦的燈泡,每天工作24小時,工作30天。因為個體的差異,電流時間、量的控制都很難,這項工作必定十分漫長。
相關新聞